时隔多年,近日的一则消息将银行系电商平台重新推至市场的聚光灯之下。工商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,将于6月30日24时停止其电商平台融e购相关服务,而此时正值“6·18”电商节大促前夕,银行系电商平台的提前“退场”稍显黯然。
作为银行入局电商领域的主要范例,工商银行融e购商城服务的停止引来业内的广泛关注,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业者表示,这侧面反映了银行系电商平台在当下面临的较大竞争压力,相比互联网平台,银行在产品丰富度、用户体验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;同时,受限于体制机制和组织文化,银行系电商平台用户体验相对一般。
另有消息称,工行此次业务调整或与监管要求有关,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。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称,的确收到过相关通知,且该行自营商城已与银行剥离,更换了运营主体。
据报道,融e购相关负责人日前针对此事也进行了回应,称这次调整主要是顺应互联网和金融发展趋势,对融e购平台相关业务进行的整合升级。
融e购商城相关服务停止
近日,工商银行一连发布两则关于融e购商城的公告,分别涉及融e购个人商城和融e购企业商城。
具体来看,针对个人商城,公告称,因业务调整,该行将于6月30日24:00停止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。如用户需要进行积分兑换、购买贵金属和公益捐赠,可以登录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办理。
针对企业商城,公告称,将于6月30日24:00停止融e购企业商城公开销售、商圈销售、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,票据经纪、工行集采、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入口迁移至工商银行门户网站首页。
“就是不再做单独的商城了,主要就是以积分为主,它(工行)会留一些商家在手机银行中,做积分兑换。”融e购客服人员回应记者称,且6月30号之后,进入商城的相关链接也不会有了,用户可在工行手机银行生活页面中积分兑换专区进行兑换。
据悉,工行融e购电子商务平台于2014年1月12日正式营业,运营至今已8年之久。官网介绍称,融e购平台汇集了数码家电、汽车、金融产品、服装鞋帽、食品饮料、珠宝礼品、交通旅游等十几大行业,数百个品牌。推出之时,曾和融e行(手机银行)、融e联并称为工商银行互联三大平台。
三大平台中,融e购电商平台被寄予厚望。2015年,时任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建设电商平台,是工商银行抢占互联网金融竞争高地的战略之举,也是从产业链上把住“信息流、资金流、商品流”的固本之策。
从数据上看,融e购的确也没令人失望。推出一年有余,用户量便直线攀升。截至2015 年3 月,“融e购”B2C商城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,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,交易量在当时进入领先电商之列。随后在2016年至2018年,平台年交易额更是逐年上涨,分别为1.27万亿元、1.03万亿元和1.11万亿元。到了2019年末,“融e购”用户已达1.46亿户。
然而近两年,融e购则显得颇为“低调”,相关数据较少在工行年报中出现。2021年12月29日,工行曾发公告称,将对融e购个人商城进行功能升级,升级后,将关闭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。
如今,涉及融e购的更多业务将被停止,令业内唏嘘,毕竟融e购曾被市场认为是银行布局电商领域的典型范例。“我觉得还是挺感慨的,工行开通融e购在当年是银行拥抱移动互联网转型的一个标志之一。”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记者称。
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亦评价称:“工行宣布电商平台融e购个人商城服务将于本月底下架,大家不必冷嘲热讽。尽管银行系电商之路并不平坦——以一般标准去评价的话,但这样的试错过程并非毫无意义,至少验证了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,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思维、锻炼了队伍。”
至于为何停止相关业务,有消息称,或与监管要求有关,此前,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,银行项下不得成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。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,的确收到过相关通知。这也就意味着,银行自营商城需与其进行剥离,或停止相关业务,或更换运营主体。
相比监管因素,从业务自身出发,还有观点将此次调整归因于银行在电商领域并不具备展业优势,因此进行业务调整。
融e购相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,这次调整主要是顺应互联网和金融发展趋势,对融e购平台相关业务进行的整合升级,此次整合升级,将进一步聚焦发挥工商银行经营优势,提升客户服务水平。其中,C端业务将转型为积分商城,与手机银行融合发展;B/G端聚焦场景合作和金融输出,持续优化服务功能,助力开放银行建设。
银行系电商平台要有准确定位
除了工行融e购平台外4元投资贵金属商城app,记者注意到,此前已有多家银行系电商平台更换了运营主体,有的也暂停了相关业务。
比如,农业银行的“中国农业银行扶贫商城”(兴农商城)在今年1月1日后,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;民生银行于4月15日发布“关于中国民生银行民生商城系统下线”的公告,该商城已经于5月31日正式关闭;建设银行的“善融商务”平台运营主体自今年4月25日起变更为建信金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。
上述一系列调整反映了当前银行系电商平台的处境,发展于2012年的它们已迎来了十年的转折点。
电商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商贸活动的新型载体,自2012年起,建设银行“善融商务”、交通银行“交博汇”、工商银行“融e购”等银行电商平台纷纷投入运营,试图通过自建平台的方式掌握客户的交易数据,进而通过交易数据与金融数据的深度分析,更好地掌握客户的消费偏好。
“前台卖货,为商户提供结算服务,掌握了交易数据后,还可以为其提供配套的流动性支持、融资等,同时还可以提高零售用户的黏性,看起来的确是一幅很好的愿景。”一位曾参与过电商平台建设的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,但对于银行来说,自建平台面临较大压力,当时行内也进行过数次讨论,总结下来银行在这方面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。
“遇到的困难主要就是成本和产出不成比例。”前述国有大行相关人士也对第一财经说道,发展电商平台并不是银行的强项,具体表现为,客户往往黏性不高,商品没优势,主要是消费自己系统内的积分,对其他客户的吸引力不强。
整体而言,银行系电商发展面临多重难题。王蓬博表示,一方面,随着行业发展,和真正的电商平台仍有一定差距,不管是建设思路、用户运营,还是成本核算、物流建设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,这也是其自身服务金融的定位决定的。
另一方面,王蓬博称,近期很多城商行都在与外部互联网平台合作,从各项数据统计来看,如用户转化留存等,金融机构可以看到,与其自己经营类似的平台,不如和外部流量场景进行合作;再者,近期不少银行APP进行整合,倾向以一个入口承载用户需求,银行系电商的部分业务在其他入口也能被消化。“由此,银行系电商平台的调整,可以说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化下选择的行为,也标志着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了更务实的阶段。”
董希淼认为,银行发展电商平台主要面临两个挑战:一来,网购的流量入口已被互联网公司“瓜分”得差不多了,后发者若想切进来比较困难;二来,银行自身缺乏互联网思维,在产品丰富度、用户体验等方面与互联网公司的电商平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。另外,银行受限于体制机制和组织文化,较难对电商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,其电商平台用户体验相对一般。
业内的共识在于,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,电商平台的定位、作用可能发生转变。董希淼提及,银行打造电商平台并非出于直接盈利目的,主要是服务客户,更好满足C端和B端客户需求;同时,通过积累数据,与银行自身一些结构化数据形成互补,以洞察客户行为,进而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。“个别银行电商平台停止服务并不意味着银行未来不再探索这一业务4元投资贵金属商城app,银行电商平台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。”
非特殊说明,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utengw.com/359.html
共有 0 条评论